劉佳「化古為新」水墨睿智的開啟

2021-08-18

劉佳化古為新水墨睿智的開啟

香港繪畫藝術業界不可多見的才女



陳又川

 

現任中國臺湾中崋文物學會副理事長的陳筱君,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水墨藝術評闡専家,她在談論水墨畫「新」與「舊」的對立現状時,她表示說:「我更傾向去談論藝術家如何化古為新。」為此,陳筱君進而談到:「中國内地、台灣地區、香港地區都根植於中國傳統,然而延續和转變的時間點和轉變方式,有些差異。」   

她認為:海峽两岸三地中港臺,「基本上,無論是在中國内地或臺灣地區,所謂的傳統和當代,是一個具延續性,且不断相互定義的概念。特别是在中國内地,傳統與當代藝術的形式結合,似乎已經取代之前的政治波普,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的一股潮流。」

面對水墨藝術,她闡明了明確地個人認知:「當代藝術的特點是新,但唯有你知道舊的束西是甚麽,才知道它新在哪。一位好的藝術家或當代藝術的策展人,不能不懂古代美術:所以相較於談論新與舊的對立,我更傾向去談論藝術家是如何化古為新。」

本席很赞同她的這一種基本認知。我以為:所謂「化古為新」,無論「新」與「舊」都牵涉到水墨文化的本體即水墨精髓,所包含的相對完整的歷史的始初產生、發展中的演變和替换,水墨隨時代、社會、歳月的時空而出現而流逝,是地球人类無法回避的。這即稱為前因後果,而無數事實已證實,是無常而不可思意的演變着。所以,是極信奉「相對論」,故,我以為相對而言,也可视「化古為新」為「新古典主義」這様的定義。劉佳,是香港水墨畫界一位不可多見的新古典主義水墨繪畫的睿智開悟者。



01Jin Ling NanJingStory金陵圖

882cm*27cm

Ink on Silk絹本水墨

2015-2018

Liu Jia 劉佳


我識劉佳有五六年了,時間並不長但很投緣。她為人正品正行,先稱我凡哥,熟了便直呼哥了,聽起来很親的感覺,我俩都曾在北京成長,無疑孕養着無法抹滅的「帝都基因」便十分樂意接受。自然不管她参予的聯展還是個展,都會很關注她,抽時間去看,之後再跟她有沟通交流技藝的片刻時間。這已成為我的習惯。但,現在细想起來,這做哥的仍然没更専心與她沟通,為甚麽這様講呢?總没抽出更多的時間跟他细聊,就不算是個好哥。上次yan的經藝聯公司給我俩操辦了一个對話式講座,我發現自己不自在了,不知道我在現塲跟她講些甚麽。正感到好無奈時,因那陣香港疫情遂恶化了,便暫不辦了,我緊張的心理才給消解了。真是這様,我人一向很敏感,駕不得私家車,駕車會精神不集中,雖然有駕照,若上車了也會即刻產生許多幻覺。劉佳恰恰是位心很沉静的人,她遇人遇事精神都非常集中,所以言行举止很内敛不俗。這對她而言,是持稳守常,便會生靈智的。所謂「對話式講座」讓我失態了,原因很簡單是我與劉佳還没有真正的逹到「心靈沟通」。Yan的努力雖然没有兑現,但也成全了我們仨。

至此後,我便暗暗地開動了我的「心靈行軌」,開始了劉佳課題的探研。於此,劉佳自有一段心靈中孕發出的深味感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自道来:「靜,存乎心,不必在山水之間。幸福安逸在於祥和,生命祥和在於寧靜,心之寧靜在於少欲。無意於得即無失之虞,得失皆安逸。鬧市間繁華似錦卻難免爭名奪利;田園無爭卻有柴米之憂,所謂世外桃源祥和昇平卻終究南柯一夢。心靜,則萬象皆靜;知足,則拾來盡是愉悅。平卻終究南柯一夢。心靜,則萬象皆靜;知足,則拾來盡是愉悅。」

我多年前寫有《十五道品論》,其中有两則,很合劉佳心格解析:

其一:靜則生智

不可為之事,並非絕不可為,均須得解之法門。若無良策策謀,便要硬行,必遭損禍不可。躁、急均為大忌,言與各人之心境思態極系關連,心知理不順,則不可躁動妄舉,因其添急勞頓,終必失理失誤而至謬錯終達灼傷害損。出顯悶局,須有善巧之技突破之;出顯僵格,則須緩兵之計,則暫以靜觀勝過突急。靜則生智,而智隨緣合流轉,則即會於逆境中變換質態,態之緩和則可析理,則即有轉機良策以布之,進而化解其銳,終定有解矛光之利為也。所言以靜制動,則即是讓事狀成模思態,靜而不露,則即可頓生控力。慣以按捺不穩必是大忌,非露則硬暴,是其心態虛薄之故,虛薄則為內含素不及,故易衝動,進級止而不住驟發之。害也。

其二:寬厚解益

得人者益,亦知受益則必付其力。然,施益者其心之量衡,非淺薄之測所能度。人於世社非事事盡如人意,求十全十美,皆屬虛妄。所原所執須天時、地利、人和契實,當會即有。無論受職高低,責務輕重、權範大小,首以待人之道為其宗本。人事均須與人為,無可用心者,運籌人際尤如空中樓閣,本位空求來則終空。善明者,以人為善,種善解人意因;賢達者,以德才為本,種宏志拓展因。然,川吾明賢達,絕非貪癡私欲者所能為。人起因必果,待人善惡,因果不可違。善明賢達,即取信於人,寬待於人,以善明化解他人之短劣,以賢達發揚他人之優長,堅信巧用,即如鷹擊長空、魚翔潛底。善明賢達,即可通曉心靈,人非走獸,凡夫雖多缺跡,即便甚者亦有人性理智之悟覺,若知己知彼,設身處地,受益使力者必可轉換因果,即會化乎庸之揚弊,為神奇之強力。


 

03))Finding Joy in the Corner   一隅尋樂

144cm*74cm

Ink on silk絹本水墨

2021

Liu Jia劉佳



04Self-reflection自我剖析

65cm*65cm

2021

Liu Jia 劉佳


賞劉佳作品之前,必要先悟其心格繼後賞畫識其「化古為新」的水墨睿智是如何開啟悟覺的。幸運的是,我有一册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附近的三聯書店購得的《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自然與風格)》的書,恰更有幸在我書案頭上放着,它是美國著名的華裔藝術史資深敎授高居翰先生的不可多得的巨著,我當然要借先生之偉力,來印證劉佳的繪畫成長史和她的「化古為新」的水墨睿智的钥匙從何而來?先讓我把全球著名的德高望重的高居翰敎授請過來指導。

高居翰教授(Professor James Cahill,1926–2014)「曾在美國華盛顿弗利爾美術館服務近十年,並擔任該館中國藝術部主任。他也曾任已故瑞典藝術史學者喜龍仁(Osvald Siren)的助理,協助其完成七卷本《中國繪畫》的撰寫計劃。高居翰敎授的箸作多由在各大學授課時的講稿修訂或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編纂而成,融會了廣博的學識與細膩、敏感的閲畫經驗,皆是通過風格分析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典範。重要作品包括《中國繪畫》(1960年)、《中國古畫索引》(1980年)及諸多重要的展覽圖錄。他致力於撰寫的一套五册的中國晚期繪畫史,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繪畫》、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繪畫》均已陸續出版。」據消息稱:「他着手进行一套五册的中国晚期绘画史撰写计划,其中,第一册《隔江山色:元代绘画》,已于1976年出版;第二册《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于1978年出版;第三册《山外山:晚明绘画》,于1982年出版(上述各书的中文版均由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出版);至于第四、第五册的撰写工作,目前则暂中止。」

在高居翰教授,面對的中國元明清晚期古典繪畫研究的方法論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生前闡述的重要認知的要點:「我總結了自已一生研究中國繪畫的基本原則。除了那些讓我沉溺其中的隨想與回憶,還有一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思索的:即中國繪畫史研究必须以视覺方法為中心。這並不意味着我一定要排除其它甚於文本的研究方法,抑或是對考察藝術家生平、分析畫家作品,将他們置身於特定的時代、政治、社會的歷史語境,或其它任何新理論研究方法心存疑慮。這些方法都有其價值,對我們共同的研究課題都有獨特的贡獻。我自己也盡量嘗試過所有這些研究方法,盡管並不充分。但是,正如以前我常對學生所説的,想成為一個詩歌研究専家,就必须閲讀和分析大量的詩歌作品;想成為一個音樂學者,弃必须聆聼和分析大量的音樂作品。如果有人認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國繪畫作品,並對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關注,就可以成為一名真正能對中國畫研究有所贡獻的學者,那麽我以為,這實在是一種妄想。」(摘引於高居翰《氣勢撼人》一書之三聯簡體版新序)



05Skylight天窗

90cm*90cm

Ink on Silk絹本水墨

2020

Liu Jia劉佳




06)虎壺

30cm*21cm

Ink on paper紙本水墨

2018

Liu Jia劉佳




07)行爐

28cm*20cm

Ink on paper紙本水墨

2018

Liu Jia劉佳



值得注意的是,高居翰敎援這位在全球研究中國古典繪畫的頂级權威十分重视研究方法,所以他才會N多次不耐其煩的語重心長地告誡説:「如果有人認為,不需全身心沉浸在大量中國繪畫作品,並對其中一些作品投入特别的關注,就可以成為一名真正能對中國畫研究有所贡獻的學者,那麽我以為,這實在是一種妄想。」同様,我們對「化古為新」的水墨睿智開啟者劉佳課題的研判,進而對她作品的評價,必要持高居翰敎授的方法才有深度。借此良機,我本人敬請客觀客者和有志的畫師,細仔地赏析劉佳展出的每一幅作品,並誠意告誡:走馬觀花乃大忌而毫無補益。

請首先讓我們認真閲讀劉佳畫展的主辦方經藝聯的官方評估:劉佳擅長表達超寫實意象,作品靈動而富有想像力,造型精準而色彩清雅,她曾花3年時間創作有500多人物的多點透視的長卷作品「金陵圖」,被南華早報作為Art Central畫展專程採訪的藝術家。2018年的書卷系列更加突出和體現了她一直追求的「詩意」的畫面,並結合日常生活的靈感將一幅幅以書卷作為載體的畫面以「中國式超現實」的繪畫語境呈現於大眾,收到來自於歐洲、日本以及中國大陸、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很多收藏家的喜愛和收藏,並入選全球500強畫展。她的作品細膩而帶有古意、靈動之處包涵哲學思想,體現了中國儒釋道精神的文人畫思想追求。劉佳近年來還涉獵篆刻,創作方面追求在「外師造化」下追求「中得心源」,在傳統詩書畫印的功夫上傳承並尋求突破。本次展覽劉佳將推出近7年的多個系列:宮廷畫長卷,工筆書卷系列、寫意花鳥系列、文人小品靜物系列,小動物系列以及她近年來在布本和牛油紙上做的實踐和新嘗試。



08)等風來

33cm*33cm

Ink on paper紙本水墨

2019

Liu Jia劉佳

 

09)風來了

33cm*33cm

Ink on paper紙本水墨

2019

Liu Jia劉佳


劉佳有絹繪《金陵圖》感記:「金陵圖原系宋院本,記宋代金陵城及周邊繁盛一風貌,秦淮汨汨、通衢熙熙,步移景異,一片太平盛世歌舞昇平之象。原作已佚,清宫廷畫家馮寧奉旨於乾隆五十九年臨摹,作紙本金陵圖,收入石渠寶笈。清末民初流出清宮,此後輾轉落入民間私藏,二零一五年十月重現香港保利秋拍,高價落槌,有説落戶金陵。有幸得覽馮寧金陵圖,震撼莫名。宋畫我所鍾,睹眼前長卷不禁神馳千年。當年宋版景物何樣?心願頓生:借馮寧清版,仿宋人筆意,續千年香火。此後兩年半,九米長絹,數管秃筆,數不清夜䦨人靜孤燈作伴,幾度擱筆,終成此作。畫成,茫然若失,但得一終身受用之感悟:靜,存乎心,不必在山水之間。幸福安逸在於祥和,生命祥和在於寧靜,心之寧靜在於少欲。無意於得即無失之虞,得失皆安逸。鬧市間繁華似錦卻難免爭名奪利;田園無爭卻有柴米之憂,所謂世外桃源祥和昇平卻終究南柯一夢。心靜,則萬象皆靜;知足,則拾來盡是愉悅。藝無止境,始於此卷……



010Coral珊瑚石

50cm*40cm

Ink on Canvas 布本水墨

2018

Liu Jia 劉佳


011Bule lotus藍荷

80cm*80cm

Ink on Canvas 布本水墨

2021

Liu Jia 劉佳


012)歸巢

56cm*73cm

Ink on paper 紙本水墨

2018

Liu Jia劉佳


013)清幽荷塘

60cm*54cm

Ink on silk 絹本水墨

2018

Liu Jia劉佳

 


014Inkvisible Fragrance 暗香

138cm*35cm*2

Ink on Paper 紙本水墨

2020

Liu Jia劉佳

015Solitude 默松

138cm*35cm*2

Ink on Paper 紙本水墨

2020

Liu Jia 劉佳


我情不自己寫《寄佳妹(散曲)》以銘記:

 

凝涌濤中,香江有白燕,爍光迎中秋。思深處,佳女魂逰魄蕩,南北東西春夏秋冬,百年千載癡不休,沉浮元明清又唐宋​,金陵城郭倚畫稿,悠悠浮浮,多少位,巨匠縱顯來回,相望不相逢,唯有心渊慕才雄。夜深人静,帘垂秋風動。多少情牵,孤燕獨徘徊,依然满心情深,皓月星河在,紅酥手,一懐思緒不絶,畫解何處?有意盼新歸,江山搓畫中,點點滴滴朝照紅。

 

2021年8月18日道風山書院

 

    劉佳簡歷


-生于北京,大學畢業後移居香港;

-2016年期間於香港大學工筆國畫班學習,之後也跟隨林天行、陳成球、馮永基、黃孝逵等老師學習過傳統寫意及現代水墨課程;

-2018年9月 — 現在,於香港西泠學堂學習篆刻;

-2019-現在,在香港一家國際學校任職國畫及書法老師;

劉佳曾參加過幾十次香港、中國大陸、歐洲等地區的國際性展覽,比如:上海藝博會、深圳藝博會、香港水墨藝博、亞洲當代藝術展、Affordable Art Fair、倫敦亞洲藝術週,香港城市藝博會,Art Central等展覽,以及在16年19年和21年有三次個展;她的很多作品被世界各地的機構和收藏家所收藏。

近期作品入選:

2020年作品入選全球500強水墨大展;

2020年作品入選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抗疫篇);

劉佳現為香港美協、香港四維畫會、香港當代創意水墨畫會、香港天趣國際女性藝術研究會及世界女藝術家理事會的會員。

劉佳作品細膩感人,創作靈感通常源於生活所思所見,「外師造化」下追求「中得心源」,在傳統詩書畫印的功夫上傳承並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