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元不动 浮云任去来 ——编辑《王春立美术论集》有感

2019-02-22 中国艺术报张雄艺术网

20190222150006_6025.jpg

《王春立美术论集》

​作为老一代美术工作者,王春立是一位有着深厚学养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作为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承继者,他以铮铮铁骨、敢谏直言闻名,即使在传统文化遭遇强烈冲击之时,仍能不改其本,不忘初衷。他不仅以独辟蹊径的笔墨语言创作出水乡民居、皇家园林以及“雾荷”等系列作品,还以强烈的责任心对当代美术的发展,予以深切关注并做出了独立的思考。

王春立, 1941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历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处处长,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艺术委员会秘书长。1986年,当西方主张“反审美”“反崇高” “生活即艺术”的“当代艺术”在中国大肆泛滥之际,王春立于学术界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美术现代化,只有反映民族精神、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这一重大美学命题,并对这一命题,从多方角度,至今已经论述了三十年,形成了自己的论证体系。

《王春立美术论集》是中国文联“晚霞文库”项目。该项目以积累学术、传承文艺史料为宗旨。这部汇集97万字的著作,收录了王春立从1961年至今的50多年里,就美术、美学的发展所进行的思考而形成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他与历史、与社会、与人生对话的真实记录,旨在溯源问脉、固本图新。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主要收录了有关美术方面经、史、论、评等内容。纵览全书,作者充满文化自信、匡正流弊、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传统、融汇中西、敢于推翻陈见、独树“一家言”的批判精神,史以物证、论从史出、逻辑严密而又笔底从容的治学风范,跃然纸上。

上卷《人民的艺术》,主要涉及美术史论、理论、评论。在美术史论方面,王春立在熟读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著有《两宋山水画美学特征之嬗变》 《画水源流与技法》 《景泰蓝源流考》《剪纸纵横谈》等论文,对于今天美术事业的发展大有可鉴之处。特别是《两宋山水画美学特征之嬗变》 ,以西方现代“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对画面位置、定向、空间等形式要素的研究,破译宋代皇家《宣和画谱》等画论。王春立指出,“北宋的丰实与南宋的空灵,构成了中国画意境以及构成形式的两元” 。同时,推翻陈案,并对当时一些艺术现象做出了新的评价。

在美术评论方面,王春立除对外国的罗丹、亨利·摩尔、皮特斯脱鲁普、卜劳恩、栋方志功、加山又造等人进行研究外,主要聚焦了齐白石、刘开渠、李可染、李苦禅、关山月、古元、彦涵以及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家。这些艺术家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勇攀高峰的艺术成就,很好地阐释了将苦难化作光明,用艺术创作激发民族精神的赤子之心,揭示了新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宏伟景象。

第四辑《画外》部分,收集了王春立在《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的众多杂文和短论。他的杂文言简意赅,纵论古今,涉笔成趣,辩证而尖锐,突显了他独立思考的人格特性。

下卷《挺直民族脊梁》,卷名取自王春立于2001年11月2日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的《挺直民族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一文。之后的十年间,他又发表了《永远开放的中国美术——再论挺直民族脊梁》 《中国美术的时代品格——三论挺直民族脊梁》 《熔铸大美振奋民魂——四论挺直民族脊梁》 《民族气派时代精神——对当前中国美术的思考》等一系列论文。若从1986年刊发《从‘穷途末路’谈起》算起,前后历时三十年。他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其本质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只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挺直民族脊梁,才能在伟大的历史变革中,不被沦为西方文化的附庸。

王春立认为,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撑与灵魂。原因有以下七点。其一,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从精神上把握世界的一种形式,具有很强的人民性和无限的生命力。其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绘画在内,历来总是采取开放的态度,吸收外域文化优长之处为己用,另一方面,这些境外艺术一旦传入中国,必然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鉴定与取舍,那些适宜生存者必逐渐融入中华民族文化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其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通过汉族文化与其他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形成的,是增强民族团结、强化全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其四,中国画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其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总是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即民族绘画内在的美学规律能够与新时代的审美理想相适应,并能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因而受到历代民众的喜爱。其五,传统文化不是僵死的、倒退的、一定要被“摧毁”的,不是历史发展“巨大的阻力” ,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在继往开来的过程中,时时吸收新营养,形成新传统,表现历史的律动。但尊重传统,不能食古不化、抱残守缺,要“老树发新枝” 。其六,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只有体现民族精神,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民族特色,中华文化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最后,凡国势上升时期,文艺作品的主流必定气势雄强、豪壮郁勃,洋溢着硕大、磅礴、激扬的民族伟力,显示着“刚健、笃实、辉光”传统的美学风采,孕育着恢弘、活跃的时代精神。国势衰微之际,虽有悲愤爱国之作,然享乐颓靡之风,则是文艺创作的主调。

王春立的这些观点,不仅仅是基于对民族艺术发展的深刻思考,也是他常年对东西方美术史、哲学史、社会史等多方考察与研究的重要心得,表达了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西方文艺思潮冲击下的一种浩然正气与文化坚守。在他看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的必然。他的一切论述的出发点,全都立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提倡爱国主义思想,振奋民族精神。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读《挺直民族脊梁——关于中国画现代化的思考》 ,会发现当年王春立这些观点与当下的时代精神、民族诉求有着高度契合度,足见他对这一问题思考的前瞻性与独立性。

《王春立美术论集》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美术现代史发展的补充与丰富,更是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维护中国画坛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这也正是《王春立美术论集》之所以出版的当下诉求与现实意义。

“青山元不动,浮云任去来” ,这句话引自王春立发表于2015年9月30日《中国艺术报》 、收录在论集下卷《挺直民族脊梁》的一篇文章,以此句可窥见王春立的人生信条,更是对他为人做事的精辟解读:铮铮铁骨、敢谏直言,淡泊名利、独立思考。随着王春立的笔端,我们可以感叹画坛的风云变幻,感受大家的温润儒雅,以此留给时代一道道可驻足回望的背影。在永未相逢的故人年代,遥望大家的背影,似近犹远,似远犹近,意味深长。

正在加载...